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如今拉新产品的成本越来越高,但用户的质量和活跃度却一路下滑。稳定和唤醒老用户似乎比拉新用户更省力,但是老用户怎么看?怎样才能让他们重新活跃起来?这一次,我们不谈基本的执行方法,而是从思维方式入手。
如果你是一个工作了一定年限的运营商,那么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获取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2012年至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逐渐过去,战场上的厮杀已经告一段落,流量入口被头部企业瓜分,意味着新用户越来越难获得。
产品同质化严重,实现难度大,市场要求越来越高。用户不再仅仅因为一点点折扣就使用新的app,开通频率逐渐降低;无论是广告主还是投资者,都不会只看用户数量,更会关注活跃度、留存率和ROI。
既然获客成本在逐渐上升,不如把目光放在已经沉睡的老用户身上。对于工具、社交、运动、阅读、电商等应用,用户每隔几周甚至一两个月才登陆一次,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用户就是我们目标中处于“睡眠状态”的“老用户”。
与新用户相比,睡眠用户具有以下优势:
付出的教育成本很小,或者基本为零;
唤醒成本比新成本低很多;
通过适当的方法触发老用户重新活跃起来,远比拉一个新用户要好。
很多公司都意识到唤醒用户的必要性。事实上,这已经是用户精细化操作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应该如何醒来呢?
唤醒老用户的第一种尝试
大多数方法主要使用短信或PUSH发送登录抽奖、双倍积分、代金券、补贴等。例如:
“恭喜你,目前的金币可以兑换超过2000减200元的优惠券……”
“会员享受特权,积分赚很多钱。本周的X会员日……”
“X周年,观众低至五折……”
“您的钱包里有一张88%的折扣券……”
“尊敬的用户,您已成功记录1000元白银……”
通常情况下,这是行不通的,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如果资金允许,换一个更大的奖;
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人的喜好换成更有吸引力的诱饵;
改成抽奖,用锚定心理唤醒用户;
与其他公司合作,更换更多礼品。
但无论如何,以上所有方法都可以总结为——“http://www . Sina.com/”。但如果“赚钱”还在继续,老用户可能还在沉睡,对“巨大的物质诱惑”无动于衷。事实上,我们已经被这样的短信轰炸过了。
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要让沉睡的老用户活跃起来,你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所以用户唤醒它。这次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第一种尝试不管用?
在心理学上,人类有一种机制叫做“心理免疫系统”,即当我们承受强大的压力或痛苦时,心理免疫系统会迅速运转,使我们比预期更容易适应受伤、失恋、下岗等痛苦和压力。
相对来说,——也更容易让我们接受不断出现的“美好事物”。
这也是“物质激励”越来越难让老用户醒悟的原因。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用户感到疲劳,大脑收到的愉悦奖励也急剧下降。
我该怎么办?
这里有三个想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人人都有的自我印象表露欲
“自我印象披露”指的是心理学中的物质激励。
将这种心理运用到实际产品中,你其实会发现用户对“个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会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有着广泛的潜在需求,比如:
有美容功能——,渴望展示自己的容貌
拥有分享功能——,展现你有趣的欲望。
有在课程——中打卡的功能,展示你对知识的渴望。
除此之外,用户还有哪些“自我印象”需要透露?
一般来说,正面形象是可以算的。——幽默、才华、品味、进取心、智力、坚持和社会贡献都可以算。
我们可以用“自我印象泄露”的想法来重新考虑如何唤醒老用户:
产品中有什么特点可以和用户积极的“自我印象”相关?
如何将这些特点展现出来,用来吸引用户?
我们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可执行的计划?
“直男测试”——自我印象揭示与觉醒的一个简单案例
如上例所示,如果你是一款美妆或购物APP的运营者,与其不厌其烦地推“特价”,不如推一个更有意思的“直男问答”活动更合适?
社会统一性——抓住用户的内群体偏好
在社会心理学中,内部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或生活、工作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群体中的成员会觉得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很强的归属感。
简而言之,每个用户属于不同的组,自我印象表露.
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
游戏中的各种俱乐部——排名都比你的俱乐部高。你愿意马上回来争取吗?
社区活动中的阈值设置——在社区中,将会有一个仅供程序员参加的线下分享会。作为程序员,你愿意来吗?
旅游APP ——中的信息生产有人问你某景区的戏。住在周边要不要说几句?
求职申请推送的话题对应的是被用户唤醒的“应届毕业生”的群体属性。
同样,这里有一套相应的想法供你重新思考:
您的用户属于哪个组?他们有什么群体属性?
这个属性能不能和产品的某个功能结合起来?
组合方法能形成落地方案吗?
唤醒沉睡用户的同理心
在社会心理学中,发现有一种人类心理学叫“对于相同群体内的人,他们会更加有安全感与荣誉感,会更轻易信任并回归群体”,主要是指利他行为.
帮助别人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不管是因为炫耀还是因为无法承受。内疚、突发事件、与自己相似等情况更容易唤醒用户的“同理心”。
例如,之前放映的H5“儿童画廊”——
想法如下:
有没有合适的可以和产品结合的公益策略?
这种公益策略是否违背了公共道德?会不会出现“利用人性”太多的情况?
如何成功实施这一战略?有什么计划?
总结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睡眠用户,只是了解用户的一个简单方法。任何运营手段和策略都要基于对用户和产品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否则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也许你已经看到了太多关于唤醒用户的策略、文案、图片和渠道分析,但这一次,我们没有在执行层面谈什么,只是在谈想法。而开拓思路,就会有更多的方法可以遵循。
本文最初由@ Fulu发布。com。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奖励作者,鼓励TA抓紧创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