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和花了半辈子看不到一件事本质的人,在生活中自然是不一样的。3354电影《教父》。
这篇文章不能帮助你在一秒钟内看清楚人/事,我也不指望能做到,但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些。
一、什么是问题拆解?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研究、设计还是产品,虽然具体工作内容有差异,但也会有相似之处,即“解决问题”,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两个工作场景:
你有过类似的问题吗?这些问题具有“大”、“一般”、“难以入手”的特点,把复杂的、笼统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执行开展的问题就是问题拆解能力只有正确拆解这些问题,才能形成合理的假设和切入点。这种能力是进阶并胜任复杂任务的基本技能。
二、为什么讲思路而不是方法?
在很多人眼里,利用调研就像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访谈、卡片整理等。所以很多人会非常希望了解有用的和新的研究方法或工具,甚至有人会在询问研究需求时说:“我想做一个问卷调查……”。然而,本文关注的是思想而不是方法。一是已经有很多材料介绍方法;第二,我越来越觉得思维决定方法,清晰的思维是选择方法,让方法发挥作用的前提。
如果把解决问题比作一次旅行,那么研究思路就是策略,方法就是交通。正确的策略保证了方向和结果,只有确定了策略,才能选择最合适的交通工具。
三、问题拆解的价值?
问题拆解是形成思路的关键第一步,是形成假设、找到关键点、切入点的前提。
结构化、可视化的思维过程,既能帮你理清问题,又能保证没有遗漏,找到切入点。也能方便别人理解你的思考过程和计划/结论,从而促进计划的接受和落地;
拆解后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找到正确的方向。比如提出问题原因的假设,便于后续有针对性的查找原因。
四、如何做问题拆解?
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岗位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因此,本文主要从用户研究者工作的角度提供了拆解这三个问题的思路,并附上相关实例,希望能起到吸引有价值建议的作用。
1、用“接触点”来拆解问题
所谓“接触点”,是指用户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接触产品的点。这些点可以是从业务角度看业务流程的所有环节(如在购物中搜索-查看搜索结果-查看详情-下单-付款),也可以是从用户角度看与用户接触的产品的用户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
(1)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梳理出现问题、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1)适用场景。
这种思路更适合分析和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一般用漏斗模型来看待流程每一步的转化。
2)引言。
第一步:绘制产品流程图。
第二步:附上流程中每一步的转换数据(建议看某一段时间而不是某一天,首先是为了减少数据偏差,其次有些流程可能需要几天才能完成),找到转换不良的步骤流程。
第三步:与业务方讨论形成原因假设,然后制定出下一步可以调查/实施的问题。
3)案例(流程和数据仅用于举例)
产品经理:“我们最近推出了一款新产品,但是用户开通的成功率不高。希望通过调查找到原因。”在了解了产品开工率的目标,并与其他同类产品数据对比后,发现开工率确实很低。
那么,让我们先分解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步:整理产品流程图,分为三步:审核-卡绑定-填写验证码。
第二步:标明每一步的转化数据。可见转化不良有“卡绑定”和“验证”两个步骤(考试失败主要与报名条件等硬性标准有关)。
下图:
第三步:根据实际运营过程的特点,与业务方讨论上述两个步骤转化率不佳的可能原因,并采取这些假设从后台抽取这两类用户进行针对性研究。例如,卡绑定失败可能与流程断裂、反馈机制不良有关,即卡绑定后验证周期长,即使通过审批,也没有通知用户及时有效地填写数据。在后续的研究中,除了收集用户的失败原因外,这些假设也会得到验证,让研究有了更准确的方向和切入点。
(2)用户视角—以用户接触产品的各环节为主线进行分析
1)适用场景。
当我们需要了解整个产品的用户习惯和痛点,或者想要了解用户的全貌时,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看,不适合使用问题拆解法,因为整个产品往往包含很多内容,流程非常复杂。所以在拆解问题时,可以以用户接触产品的过程为主线,用户接触产品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型,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情况制定。应注意满足金字塔的MECE原则(相互独立和完全用尽)。这里我提供一个实证思路供参考。
2)引言。
认知-理解-尝试-使用-支付(如果有)-保留/损失-返还。这是用户联系使用的链接。经过对各个环节的调查分析,基本可以对产品和用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是举个例子:
3)案例。
需求方:“我们的产品计划升级改版,所以需要了解用户的基本情况和痛点,我们想知道……”详见下图:
虽然最初的要求有点混乱,但如果按照上面的链接分解,会清晰很多,不仅能帮助产品,还能为品牌推广和宣传提供参考。而且研究结论可以通过这种链接方式展示,清晰易读。梳理的问题见下图:
当然,在实际的项目需求中,这种大而全面的行为描述可能没有必要,甚至有些产品是不付费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重点关注一些环节。
2、用“因果关系”来拆解
当我们需要解释或分析一个问题时,可以尝试寻找问题的原因,通过逐一分析原因,找到问题发生的环节,比如:“某商品月成交额低,是什么原因?”
第一步:首先,分解一些带来成交量的原因,比如月成交量=当月交易天数每天交易数量每次交易商品数量每件商品交易数量每件交易金额;
第二步:对比产品或其他同类产品历史上各个环节的数据,找出数据明显偏低的环节,然后详细分析原因。
当然,月交易量的结果拆分方式可能有很多,比如月交易量=访问用户转化率客户单价等。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尝试不同的拆分方法,找到一个漏斗明显、易于启动/执行的分析链接。
3、通过界定“问题”来拆解问题
在这里,其实我们还没有谈到真正的“大(一般)”问题,但是有一种“大”问题叫领导布置的问题(严肃的面孔)。举个例子吧。当初埋的坑现在可以填了。
领导:“我们中心计划布局xx产品,但不知道有没有前景。你调查和分析他们吗?”
遇到的问题是分析“前景”,应该算是比较大的问题,但也相当模糊。模糊的一点是“什么是有希望的?”
如果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问题,可能无从下手,但只是在问题比较需要拆解的时候。——是以“问题”为导向,即对“前景”进行界定和拆分。你可以先自己思考,也可以让领导描述一下他认为的“前景”(或者至少确认一下你跟他定义的有希望的标准,然后进行后续的分析或者研究,目的是确保”。用户有需求;有利润率:其实这三个维度还是挺模糊的,可以借助上面的因果关系来分析。拆除后如下:
现阶段可以看出,需要进一步调查或收集的数据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指标,需要的方法是访谈和问卷。桌面等常用方法基本上都是把一个相对“大”的问题变成一个可执行的标准问题。
五、小结
以上,对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给出了简要总结:
1、什么是问题拆解?
把复杂的、一般的问题拆解成小的、可实现的问题,即问题拆解能力。
2、为什么要做“问题拆解”以及它的价值是什么?
当你遇到的问题“大”/“一般”,无法直接执行时,问题的拆解就是帮你“做对事”:理清问题,保证没有遗漏,找到切入点,理清方向。结构化思维。
3、问题拆解的思路有哪些可参考的?
(1)“接触点”:用户接触产品的业务流程和生命周期行为;
(2)因果关系: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逐一分析,寻找突破点;
(3)定义“问题”:问题的定义和维度等。)当然,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希望本文能起到引发思考、吸引宝贵建议的作用。
作者:夜风。
地址:http://www.aliued.cn/
版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遵循行业标准。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出处。如果标注有误,请联系总编辑QQ: 419297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