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了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工具类产品的使用频率?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没有深入思考过。当时很着急,就提供了做相关资料的想法,沿着这条路,我说了一些做什么,怎么获取资料的想法。想了想,发现还有别的想法。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目前提供工具产品使用频率的方式至少有两种:做资讯和做社群。
1.做资讯
不是所有的工具都能在这条路上使用。例如,计算器、时钟和笔记很难制造信息。因为这个工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大家都可以用的工具,如果你做信息,就需要做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什么样的工具可以做信息呢?使用工具的用户群本身具备比较有鲜明特点的,适合做资讯。
比如在记账应用中,虽然记账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东西,但在现实中,它是只有更注重理财和金钱的人才会拥有的东西。因此,这可能是扩展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的一种方式。至于来自国产和第三方的内容,从运营情况就能看出来。
通过信息,用户可以看到更多相关内容,增加使用频率和时间。
2.做社区
一般来说,用工具做一个社区是很难的。因为工具往往不会产生内容,或者产生的内容无法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社区必然意味着内容与人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
但是最近看了一些应用社区,觉得具备以下条件的工具可以算是社区:
工具可以生成大量内容。
内容涉及很少或没有隐私,可以向社区公开。
内容对于社区中的一些用户来说是有用的或者是值得查看的,用来愿意评价、转发、收集内容,或者对内容产生其他行为。
根据内容,可以显示用户的一个或几个个人特征,以便其他用户愿意与他们交流。
以keep为例说明:
在健身场景中使用工具可以生成锻炼数据、图形状态、锻炼体验等。
锻炼数据、提问状态、锻炼经历等。基本不涉及隐私,并且可以向群体公开。
健身体验、图形状态等。既能为其他用户提供参考,又能激励其他用户一起锻炼,同时,就一些问题进行交流。
依靠这些内容,健美运动员可以展示自己的意志、身体状况、身心状况等。在健身的过程中,这可以让用户觉得更有兴趣与某个人交流,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心或者是成为朋友的状态。
就我目前的观察来看,云笔记、印象派笔记等笔记的感觉也可以尝试做一个社区,增加活动和使用时间。
通过成为一个社区,增加用户粘性是合乎逻辑的。
当然,做社区和信息的工具是必要的。如果可能的话,做一个充电工具,稳定盈利,提供最好的工具才是王道。绕来绕去,最后通过广告、卖东西赚钱,更不用说,非常多的用户可以支持这一点。
#专栏作家#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岳善秋:iam岳善秋,大家都是海量开放在线课程的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产品经理。多年来,我一直在教育行业做产品。先做内容,然后开始做WEB端。关注在线教育和互联网金融(顺便赚点小钱)。最近开始研究手机APP产品,希望能了解更多。
本文由作为产品经理的每个人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奖励作者,鼓励TA努力!感激两个人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