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10万以上可能有几个条件:足够的粉丝,足够吸引人的内容,或者足够的发行渠道。有很多经验和粉丝分享。今天,我们将讨论最简单的:内容分发。
作为内容工作者,除了采访和写作,其实还有——内容分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内容分发——。
为什么我们不能没有内容分发?
内容分发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内容分发的三个细节。
Part1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内容分发
平心而论,内容本身就是一种产品,所以当它以推文的形式出现在微信官方账号上时,就已经是内容分发的一种体现了。
(1)内容分发是为了让内容更高效地传达给用户。不同平台有不同的流量属性,但同一内容在不同平台有对应的用户。只有把内容暴露给更多的平台,才能找到适合内容表达的平台。
例如:
同样是视频,二拍和爱奇艺对内容定位(选题、视频呈现等)有不同的要求。).视频罐头之类的内容,可以在第二拍微博的社交基础上快速引爆,但放到爱奇艺上,传播门槛会提高;同样的道理,很多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国外的youtube上发布并不软。但是办公室小爷却因为视频的无声性和符合外国文化的夸张表情而备受青睐,对于外国人来说也是非常开胃的。
内容分发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找到适合内容传播的平台。
(2)内容分发是为了用户获取更多的元信息。用户本身也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内容,或者同一类型的内容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写微信文案需要参考行业数据、行业质量报告、微信上的优秀文章等。这是对作家的一种需求。当我们是用户时,我们希望在一个平台上收集所有的信息。
所以,作为一个内容运营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完善这一步吗?
如果以上两点还不足以说服你,我认为这件事背后还有更大的意义,那就是内容分发为内容生态提供了更多的用户行为数据,有助于内容提供者和内容需求者更高效地连接。
这一定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对了,很多内容平台的算法推荐都是基于以上逻辑)。
Part2 内容分发常见的表现形式
我将内容分发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内容生产者的积极传播。比如我们把自己写的内容发到微博、微信、Pulse等平台,属于内容生产者的主动传播。这往往是搜索优化的一种表现。
内容生产者与内容平台的合作。7月21日,今日头条与The Paper签署视频战略合作协议。《The Paper》的所有原创视频内容,包括新闻短视频和新闻直播,都将放在头条号中,并通过今日头条的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进行精准分发。
这是因为内容平台需要头部有高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内容也需要头部平台来传播。
内容平台的主动传播。这很常见,但有些是未经授权的,这会导致版权问题。
我们在百度上搜索一些关键词的时候,匹配的信息可能有几百条,大部分网站都不是经过原作者授权的,更多的网站使用爬虫技术(作者注:一种获取和重组信息的技术)。
特别是内容分发形式和内容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常见内容如书籍、杂志专栏、沙龙活动、课程产品等。属于产品形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内容分发形式越来越开放,合作也更加多样化。
Part3 内容分发需要注意的3个细节
内容在不同平台的表现
比如学生时代浏览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网站,很有可能以后想从事产品经理工作或者进入互联网行业。
如果同一个学生的身份去“短书”,我可能是在寻找自己内心的感受或者其他偏向个人成长的内容;
如果它在今天的头条,我可能只是刷新闻和有趣的趋势…
所以不同平台上用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在阅读内容时需要考虑用户的状态,但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能改变我们所写内容的结构、逻辑甚至语言调性。所以我们会选择花一部分时间在标题和介绍上。
但是,在这里正式实施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一个问题。
今天的头条是不是给人一种低的感觉,所以就应该开始一个相对低的头条?
也不是。
就拿冯杰之前20万元的表扬章来说吧。当时在个人微信官方账号上写了一篇《罗玉凤,道个歉能比捐款困难多少? | 作恶才是她被骂的最大原因》的文章。如果放在头条号上,并没有改成《过气网红圈钱20万,凤姐被骂背后的原因究竟几何?》,而是想改成《网红罗玉凤开通微信,一天赚20万被各类媒体痛骂的原因是…》。
虽然第一个标题会提高开题率,但用户打开后发现内容并没有太多夸张,就是脚踏实地地说了奉节品牌营销中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就选择了关闭文章,却错过了标题中想看这样文章的人。
如果放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栏,标题应该是《以凤姐为例:为什么我们的品牌总被人骂?3点讲透》。
这就是我想说的不同平台。分发时要注意标题细节,引导语相近,以过渡标题和内容前的期待。
不同平台有不同流量扶持
在不同的平台上操作,你会发现你实际做的事情是大不相同的。怎么说呢?
比如在知乎,它的运营重点是问答,我们很多内容分发都是发文章进栏目,其实不是。所有的分发都应该以结果为导向,着眼于阅读数据或交互数据。
知乎主页每天都有推荐,这些主页的内容都是基于算法和编辑推荐。这些推荐很多都是问题推荐,也就是说,因为很多人回答了一个问题,而有些人却回答得很精彩(有很多好评和评论),然后放在首页。
当然,我们不能一下子得到很多好评或评论,但我们可以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先产生一些曝光度。短期内,把回答问题变成我们的目标。
比如我是新媒体的观察者,我的很多文章都是新媒体的干货。然后,我们首先发现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和答案。我们能不能把自己附加到这些问题上,整理出我们平时写的东西并发送出去?
以上是平台常规运营的流量重点,需要大家懂得巧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当一个产品开发时,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焦点。
比如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它的栏目效果还不错。但其实经过我个人的测试,很多人都在看他的问答,甚至更有互动性。
前几天我试了一下问答,回答了与操作性质相关的问题。其实我在之前写的《如何正确理解运营》一文中借用了我的三段论。
才发表几分钟,获得的好评数远高于每日专栏(插一段废话,写的是实际操作,真的是和你发自内心的聊干货)。
所以我觉得内容分发有两种,一种是抄袭,纯粹是花时间,哪怕一个月给1000个全职工作;另一个是用脑子。你需要知道平台属性是什么。基于这个平台,你能研究一下粉丝喜欢什么,喜欢什么样的标题吗?
内容需要统一沉淀
会有人问我一个问题,是——。
每次一篇文章在各种平台上发布,为什么要指定文章来源,作者是谁?
比如我的会写——。
作者:罗崇杰罗,独立新媒体人。同名微信官方账号罗崇杰loh(id:lcj loh)。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ID: graduate-from)交流新媒体相关的行业动态。
这是因为,我们要考虑到用户不可能每天都关注这些事情。如果有一天一个用户不再痴迷于某个内容平台,他会忘记你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微信被留下来作为沉淀端口,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在微信上花了很多时间。
P.S. 《企鹅智酷》公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报告》年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和微信合计月活跃用户达8.89亿;近三成用户每天在微信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
之后,我们正在帮助用户提醒他阅读内容。还有一点就是你需要积极引导用户关注你。比如——文章最早是在微信官方账号发布的,最新的文章都在这个微信官方账号。总之,你需要告诉用户关注微信官方账号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和其他内容平台不一样的。
这种指导将是有效的。
为什么要加个人微信号?第一是怕用户觉得关注微信官方账号太麻烦,你带来的价值不会给他带来关注冲动。第二,加入个人微信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会更加方便,甚至个人形象也会非常立体。
总的目的是放大你可以通过内容分发接触到的流量托盘,然后一点承接所有流量,这就是流量获取和筛选的过程;然后你需要不断和用户对话,无论是通过朋友圈、微信官方账号还是直接对话,提高流量粘性。
当然,内容也有门槛属性。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下关于内容分发的干货,最后放上一个提示。
提示:我们在分发内容时,经常会混淆排版。在我看来,排版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尤其是在现在这个“面子”的时代。所以内容分发一定要注意布局美观,当然如果有自己的特色就更好了。
(结束)
作者:罗崇杰,微信官方账号“罗崇杰Loh”,独立思考的“新媒体观察者”。
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本文最初由@罗崇杰发布,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复制。
奖励作者,鼓励TA努力!感谢4个人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