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产品和内容的分享被引爆,而你的只能每天盯着机场般的用户增长曲线?笔者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分享驱动思维的方向。好好享受~
我曾经在公司做过产品设计。考虑到C端产品和B端产品有很大的区别,C端产品除了产品的内驱力之外,还必须有很强的外扩张力。在这种紧张状态下,主动分享是重要的一环。所以和同事在一起,没有什么太好去想创意的。
上班路上,我突然想,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用户分享的动机呢?未来,内容上会有方法论。毫无头绪的脑暴力想法有多低效。查了很多资料,甚至看完了《疯传》,但不知道是案例问题还是翻译问题,感觉不是很透彻。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这篇文章。希望以后做内容的时候,不要只靠低频的想法,而是让内容带动用户有条不紊的分享。
凌晨两点,一个哥们很紧张地对我说:“花了三个小时终于解决了加载图片的问题。酷!”然后给我发了一张截图如下:
然后他兴奋地问我:“很牛逼吗?”。
天啊,谁能理解?如果你想让我表扬你,至少发一些我能理解的东西。就像书法家一样,一个字都不懂。你让我夸你笔法刚健?
先不说我能不能看懂代码。这样的分享场景经常发生。有一天你终于画完了一幅画。要不要拿给朋友看,让他表扬你?有一天我在路上捡到十块钱。你想告诉你最好的朋友你很幸运吗?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分享是人与人之间的常态。我们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找谈话资源,输出自己的观点,交流想法。但说到产品,为什么分享你的产品或内容这么难呢?
据统计,一个美国人每天要讲60多个品牌,我相信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不会少。
吃饭时,我们应该和同事讨论在哪里吃饭。每天中午吃钱是一个痛苦的选择过程。要把周边可以全选的商家都审核一下,大家都在说。在交流中,我们会谈到我们想合作的公司和我们想学习的产品;聊天的时候会聊什么游戏好玩,什么产品好用,什么商品便宜,哪里旅游好。
但是说到我们的产品,我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希望我们的产品可以分享,追热点,搞笑搞笑搞笑,给钱打折。但就像你上厕所的时候,脸都红了,原来他只是个屁。
为什么很多产品和内容的分享被引爆,而你的只能每天盯着机场般的用户增长曲线?以下几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分享驱动的思考方向。
1. 能延伸我们的优点
我在朋友圈搜索了很久,对朋友的聊天内容进行了分解,试图对用户分享的内容进行分类,发现有一个类别占比特别大。
总结一下:“我感觉很棒!”
一天,一个同事告诉我,小琪在阳台上蹦蹦跳跳地做手势,感觉有点紧张。男孩小琪身高不到1.7米,体重超过180磅。你可以想象当我看到他腰上的肥肉摆动时我复杂的心情。
不久之后刷了朋友圈,发现他发了一个短视频,就是那些阳台上做的动作视频,不过剪辑的真的很好,特效和背景音乐都很不错。再见到他的时候,我跟他说:真棒,视频剪辑和特效打得这么慢,BGM选得好。
他告诉我,“这是抖音号。很简单。”我心想,他也是一个有趣的人。
从今年3月开始,抖音号突然走红,现在它在Appstroe的摄影和视频榜单上仅次于Aauto Quicker。这个短视频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当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传奇》受到重创的时候,天天P图的媚娘古装几乎席卷了我的整个朋友圈,各种各样的美女。
无独有偶,今年建军节的8月1日,朋友圈里,平时根本不怎么发消息的微博屌丝男拍了各种军旅照,让你觉得帅哥遍地都是。
当faceu的短视频功能出来的时候,我还记得我旁边那个平平无奇的女孩,视频里各种各样的漂亮,可爱,可爱,搞笑。
不仅仅是有趣和外表。我以前有个老同学,经常在朋友圈发自己的古诗。有一次,他甚至在古诗中加了“王波”二字,然后问我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自然,像我这样的小丑没怎么看过王波的东西,所以我只能买了。我说,“王波”。他马上说,这其实是我写的,然后我看起来沾沾自喜,自然我看起来很黑,所以你让我笑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朋友发“读书”的照片,写抒情句子的照片,刻意幽默搞笑的照片。总之,你看,我不仅有一张漂亮的脸,还有一个有趣(有才华)的灵魂。
我们愿意分享体现自己优秀的东西,无论是外观还是技能,这在社交和职场产品中尤为常见。在一些刷屏的事件中,比如反手摸肚脐,a4腰锁骨养鱼,我们都是从这个心态出发,感觉很棒。
因此,在产品中设计和增加一些功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可以更大程度地放大用户的优势(特长),让用户感觉很棒。
上述梅娘戏服和军装的简单延伸,如端午节:屈原戏服(汉服);中秋节:兔妆或宠(萌)和嫦娥(娴)或许可以一试。
比如阅读软件如果提供一些展示分享句子片段的模板,不仅符合用户想要分享的动机,也为产品app提供了一个露脸的机会。
或者烹饪软件,给用户好的工具或者图片指导,让用户炫耀自己的烹饪技术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2. 我们经历的美好
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很多电视剧中。当男女主角破窗纸,刚开始谈恋爱,开始约会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台词:“如果时间定在这里,该有多好!”。时间从来不是固定的,但可以记录下来。然后,狗粮出现在朋友圈。
我们愿意分享我们有趣而精彩的经历。去哪里旅游,放一些自然美丽的风景;和老朋友聚一聚,分享一些团圆的喜悦和新的感受;去新开的餐厅,感受环境好,味道好,分享美食,去星巴克拍咖啡照,看好文章和搞笑段子,分享给朋友。
2015年有一款刷屏App,足以让人记住最辉煌的成就是一天新增36万用户。当年最重要的功能是“一键式海报”功能,即一键将你的照片变成著名电影海报风格的功能,如《这个杀手不太冷》、《哈利波特》、《罗马假日》等。这让照片更文艺,让照片营造出电影大片的视觉感,并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你对生活更美好的感受。就像他的slogen,“像电影一样记录生活。”
看下图,你的朋友圈应该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图片,比如跑步、骑自行车、健身,这些也是一样的,通过记录和强化我的体验之美。
激发和加强用户精彩的体验分享。比如很多景区有很大的动机刺激用户发朋友圈打印图片,但是很多景区做得并不好。比如环境好的酒店,也是很好的引导场景。
3. 能带动我们的情绪
当我们听更多的演讲时,你会发现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影响。一个好的演讲者能充分调动用户的情绪,听众跟着演讲者的内容走,耳朵竖起来,眼睛发光,面部表情丰富,从而吸引了一个又一个的掌声。
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本质也是内容,情感的驱动是内容共享的重要属性。来看看米萌屏幕上几篇文章的标题《好看的女孩子都自带烧钱属性》 《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 《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调,而是你玻璃心》 《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 《女友对你作?你应该谢天谢地,因为她爱你》和《老男孩》。这些文章无一例外都能激发用户的情绪。
OkDork公司的NoahKagan先生利用美国社交媒体追踪服务BuzzSumo的分析工具,从过去8个月的1亿篇文章中提炼出最受欢迎的1万篇文章,发现情感内容让用户更愿意分享,获得病毒式传播。
这些情绪变化的类型有:敬畏(25%)、欢笑(17%)、娱乐(15%)、快乐(14%)、共情(6%)、愤怒(6%)、惊讶(2%)、悲伤(1%),其他情绪类型占15%。
为了进一步细分情绪,有三个类别可以扩展:
3.1 话题的争议性
前段时间,支付宝和16家基金公司联合推出了一套gif海报,主题是“年龄越大,越少有人原谅你穷”。光看标题,相信你就能获得一万点的伤害。
知乎或微博上总有几个最热门的问题:
(1)女权问题:衍生了中国田园女权主义(我讨厌给人贴这样的标签);
(2)加班问题:加班或者不加班的公司最后都死了吗?
婚姻中的子女教育问题:丧偶婚姻;
(3)房价涨跌问题:放火烧任志强和郎咸平。
有争议的话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内容直白,会直接戳到你的软肋。无论你是深表赞同还是激起你反抗的斗志,都会造成巨大的传播力。
3.2 情绪的共鸣
近年来,有一类代表了小成本高票房:青春片。从《致青春》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我的少女时代》 《左耳》 《我的少女时代》 《17岁00后CEO:麾下300名员工,写病毒黑老师电脑,雷军表示压力很大》 《89年大学生毕业即创业,5年挂牌新三板,半年营收4000万,估值近3亿》,认可度很高。大部分女生的少女时代是一个没有人表白没有爱情的时代,整天沉浸在问题中。与其说有美,不如说是一个不能再普通的普通女孩。在少女时代,女主持人林真挚性格的设定就非常符合这一特点。她看起来很普通,神经很紧张。每天她的目光都跟着学校的人欧阳樊菲,他的男神欧阳樊菲几乎不看他。而且这种性格设定对女生来说有很大的情感共鸣。
网上有一种帖子会时不时分享:80后的共同记忆,类似于青春片。它从我们共同的经历中挖掘情感共鸣,创造认同感,促进分享。
3.3 对比情绪
9月初看到一条新闻标题《6个月融过5亿美金,阿里领投,他让用户2.4万就能买宝马,一年换一辆,凭什么?》,是雷军发布的一条微博引起的,自称是:“作为一个老辈老一辈的企业家,我个人感觉压力很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世界的未来一定属于00后,加油!”
网友热评:
冒险家0751:一句话冒犯了几个群体。首先情商不高。
仓鸣是结局:80后影区飞多大。
庞建伟:一个30岁的企业家,没有办法理解互联网..
类似的标题并不少见,0103010 0103010。这些标题让别人如此牛逼,你却还是一个屌丝,导致读者的内心和文章的主角形成了一种隐藏的反差,驱使你的情绪。
4. 利自/利他
有一天我在刷朋友圈,看到同样的内容:
如果你丈夫从来不在朋友圈发布你,原因只有三个:
一是你长得丑。
第二,我觉得你胖。
第三是给其他女人一个机会。
当时我觉得有点奇怪。我试图分析这个朋友的动机,结论似乎很简单。只有三个字:“示爱”,却无法完全解释。毕竟这样的内容会让人觉得有些刻意。我们一般如何表达爱?拍一张两个人幸福的笑脸,一起展示他们的美丽。就像这样:
ad/2021/10/6115303254927342155 . png '
那么深层动机是什么呢?你们不杀你们的妻子,但我杀了她们。我比你强多了。这是“邀功”。
类似于这个朋友圈里炫耀加班的意思,我们经常可以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头条文章:
《那些不加班的公司,后来都死了》
《公司哪有苦劳,只有功劳》
《忠诚度是好员工基本上素养》
这些文章的动机很简单,他们对自己的BOSS表示忠诚。拿功劳或者表示忠诚,从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利己行为,利己行为有一个大的范畴,那就是各种微信业务,这个不延伸,很容易理解。
另一个方向,利他(帮助他人),当我们看到对朋友有益的信息时,也会促进分享,比如下面的“重!武汉ETC将于2018年1月1日0: 00起取消。”武汉很热。
比如关于驾考,如果你有一个朋友考驾照,你应该很乐意和他分享驾考系统的新变化,或者你觉得有文章是有收获的,你会被同事傻傻的没有亮点的做法所诱惑。我们都希望和朋友分享,知识和快乐可以传递。
5. 我们都爱八卦
一天,我的同事陈骁告诉你,“你知道吗?自从小张谈了三个男朋友,四个人昨天就认识了,差点打起来。”。
我相信在这个时候,你一定会追着陈骁问:四个人是怎么在一起的?这有多难?平时看不出女生有多单纯。四个人是怎么互相谈论的?他们有一套。
等你基本了解了事情的一切之后,再告诉和你关系最好的小谢,然后整个公司都知道了。
如果你的同事陈骁告诉你“小张被老板表扬了XX方案”,你愿意听听这样的信息,和小谢分享吗?八卦是最重要的,是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头条发布的2016年移动信息产业细分报告,今日头条娱乐感兴趣用户占平台总量的68.29%,排名第一。也就是说,娱乐八卦是所有新闻类别中最受关注的,10个人中有7个人是娱乐八卦狗。
鹿晗恋爱了,全世界都知道。微博舆情分析微博覆盖106737.13万人次,一小时内微博转发量达18万。新浪微博一度走下坡路。
2016年8月14日至2016年8月25日,也就是王包强宣布开始离婚10天后,“王包强离婚”新闻报道约86171条,“王包强离婚”网友评论约925.7万条。媒体主要有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晨报等媒体。通过关键词提取和主题聚类分析,将信息分类如下:
也就是说,除了王在的新闻,各种新闻只占所有新闻的3%。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有一天你拿到一份报纸,你翻了一页说这个,第二页是这个,第三页还是这个,你不放弃,翻到报纸的最后一页,然后你看到一个孤独的城市领导的演讲,你想死吗?
总结
什么样的内容能带动我们分享?
可以延伸我们的优势;
我们经历过的美好;
可以带动我们的情绪;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我们都喜欢八卦。
希望对你有用!
#专栏作家#
水果,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炒水果,大家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善于从习惯、行为、心理等方面分析产品运作,喜欢思考方法论。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复制。
图片来自unsplash。
奖励作者,鼓励TA努力!感激5个人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