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作为流量最大的平台之一,视频平台的发展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近几年短视频的兴起,给包括西瓜视频在内的一些老牌长视频平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以哔哩哔哩为对比,分析西瓜视频可能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年《合成大西瓜》的爆发可以算一个。回顾2020年初,热点应该是《囧妈》在西瓜视频、Tik Tok、Tik Tok火山版的首播。首播的主角应该是西瓜视频,而Tik Tok和Tik Tok火山版可能只是玩玩而已。
作为字节在视频领域的重要布局产品,西瓜视频可谓头条,爱德华王子带着无限光环出现。然而,相比运营节奏清晰、自我定位精准的Tik Tok,西瓜视频却显得有些摇摇欲坠。
01 摇摆的西瓜
与Tik Tok前任A.me的创新项目不同,西瓜源于今日头条下的垂直项目以及对车帝和番茄小说的理解,使得西瓜的用户构成与今日头条高度吻合。与下沉市场和用户相比,哔哩哔哩堪称中老年,其诞生的原因使得后续的运营和定位始终摇摆不定。
1. 向爱优腾发起挑战
103010的推出让放映厅的功能成为了产品的主线之一,但放映厅的内容很多,而《民国》《战争》等经典老戏的目标群体多为存量用户,看的无非是从电视和长视频到西瓜的转移,对后面提到的社区帮助的建立有所怀疑。
综艺内容,也是爱优腾和传统电视的强项,曾经专注于西瓜视频。《囧妈》、《头号任务》、《考不好没关系》等综艺节目。都没有达到破圈的目的,而长视频烧钱的方式也不容易。
2. 重拾中视频
随着西瓜的变化,中国视频再次成为战略方向。提到中国视频不能避免哔哩哔哩,但无论从用户画像还是内容类别来看,西瓜现在更像是好看视频的2.0版本。
创作者上的积累大多来自头条,为了获得流量收益,在品类上迎合了大部分用户。农业、农村、农民、军事、美食成了内容的顶流,内容在“年轻人”眼里自然没那么有趣。
对于用户来说,西瓜最大的流量来自头条。与哔哩哔哩年轻人相比,西瓜用户表达欲望较低,内容偏好相对有限。如果总是朝一个方向输出,偏向工具属性,确实能满足大部分视频需求。但是,这对用户来说基本没用,甚至最终成为玩家。经营者需要“点燃好奇心”。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随着Tik Tok接手头条,他扛起了字节的大旗。逐步整合视频内容中的优质资源。今年的轰轰烈烈的搜索,让“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在有趣之后有了新的增长点,Tik Tok刷的西瓜内容变得合理。但是,如果西瓜定位不当,Tik Tok火山版的故事可能会再次发生。
对于市场而言,根据必达咨询的报告,2020年我国视频平台用户人均消费时间呈上升趋势,用户对10-20分钟视频的需求增速变高,达到10.7%,而短视频则因“乳头音乐”内容过多而被用户吐槽,因此内容平台由娱乐化向泛知识化转变几乎是必然的。
另外,视频中优秀的班级代表哔哩哔哩,社区氛围好,用户粘性超强,年轻人渗透率超高,市场价值漂亮,值得改变,视频社区可以探索!
02 脑洞一下,如果西瓜想和B站硬刚,除了花钱撬人还能做什么?
哔哩哔哩最受称赞的是它的社区,所以想想它。
社区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平台,三方组成,哔哩哔哩社区以视频内容为传播载体,创作者和消费者将社交和内容沉淀在视频中。如果单看这一段,哔哩哔哩和其他中国视频平台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核心竞争力的加持。
社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用户的归属感
西瓜给了使用它的理由-视频资讯。诞生的原因决定了其视频信息的核心。对于消费者来说,视频信息是一个单向的输入过程,他们不想参与内容。制作人关心的是播放量,以及如何有更高的播放量。这时候他们用的心态主要是工具性的。
哔哩哔哩起源于ACG圈,这不同于西瓜用户的无差别涌入。哔哩哔哩起源于ACG社区,对早期用户的筛选极其严格,可以和早期知乎的精英玩家相提并论。
哔哩哔哩的工具属性体现在对ACG用户的筛选上,即社区聚合的高度匹配的用户群体,通过戏剧、搬运、剪辑等内容的生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然后消费者通过弹幕参与“工具”的二次创作,形成平台-创作者-消费者的循环,从而消费的内容具有超越工具的人性。
属性解释了“消费者和内容的双向选择”,即我们不会和不感兴趣的社区有交集,社区也会筛选自己的目标群体。
信息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内容从何而来并不是关键点,产品很难在信息状态下筛选出专属西瓜的用户。
1. 工具
社区为被工具吸引的人服务。工具是用户愿意体验产品的原因,社区决定用户是想“看工具还是把工具当成社区来用”!
视频化论坛-二次元兴趣社区。
早期的西瓜就是来源于上述“因为钱”的情况。在“客户至上迎合算法”的理念下,其内容品类中的“海量”内容占据上风,即影视新闻片段、三农生活记录、粮食生产等内容数据亮眼。
目标用户的短期消费得到满足后,系统会及时反馈给制作方(播放量、广告收入),促使制作方更密集地提供更多相似内容,从制作端切断创作者进行内容差异化的动力。这是……算法使用不正确的情况?
哔哩哔哩的up所有者由本地用户组成,创作内容有明确的方向。围绕ACG,进行了“戏曲处理、音乐翻唱、舞蹈翻唱和后来的鬼畜创作”。UGC创作看似门槛很高,其实只是降低了垂直社区的制作门槛。
根据UGC社区内容成本结构中智力成本>技术成本>实物成本的关系,构建UGC社区应降低智力成本比例或提高实物成本比例。哔哩哔哩up主选择了搬运和模仿(封面,《天堂净土》在舞蹈区和鬼畜剪辑)进行二次创作,降低智力成本。
在UPs推广的路上,社区让用户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氛围,屏蔽不良内容,拒绝不匹配的用户,产生自净效果。
一方面,产品的基础设计可以达到自净的效果。比如弹幕文化有助于筛选符合社区氛围的UPowners,筛选出来的UPowners会学习如何创作梗和创作内容来唤起大家的互动,从而完成创作者最初的自我净化。
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很好地控制内容反馈的质量,实现激励兼容内容,也可以完成社区的二次自净。
高质量的内容反馈会带来更多的内容,也就是消费者更年轻,表达欲更强,脑回路更大。消费内容后反馈的弹幕信息也会变成视频之外的有趣内容,聚焦于视频二次梗、日常聊天和内容吐槽。视频弹幕的组合变成了up所有者和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异步通信。这时,内容背后的人出现了。用户不再是“基于内容的交互”,而是“基于标签的交互”,社区还有增长空间。
后续up业主愿意继续参与社区,是因为社区可以为他提供价值,可能是精神,可能是利益,也可能是对价。
(1)创作者
西瓜消费者的年龄跨度更大,地域分布更广。大画像下,站得比较早的王阿姨和站得比较近的李大爷
没那么悲观。与2009年成立的哔哩哔哩相比,16年出生的西瓜还年轻。不就是当年在论坛、贴吧做梗的百万西瓜人之一吗?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社区是有可能存在的。
哔哩哔哩的消费者在不断基于AGC内容破圈,从二次元、Z世代到泛娱乐用户,不断重叠而不是替代,与二次元泛娱乐形成铁粉联盟,共同扶持小破站。
哔哩哔哩的消费者使用弹幕来降低内容的制作成本,让他们成为二次创作者。当高度相似的人通过视频内容进行互动时,视频浏览从查看信息转变为内容识别和共鸣。
(2)消费者
构建社区形式:社区的形成需要高度的用户互动,用户互动与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成正比。与不同平台的内容编排形式相比,双排视频展示形式对内容的容错率更高,给用户更多的自主选择,而单排产品对内容的容错率较低,对用户的自主选择较弱。
从以上来看,单排自动播西瓜是否有利于社区的形成,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对于哔哩哔哩的双排来说,当内容足够丰富的时候,确实增加了选择性和内容差异化,同时带来新鲜感,有利于社区的长期消费。
接触社区:社区互动是哔哩哔哩内容接触的重要指标之一。相比西瓜曝光,哔哩哔哩的分享互动评论似乎更有分量。对于同一个用户来说,两个平台播放的视频内容和评论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消费者还是创作者对两个平台的使用态度,都因曝光方式的不同而变得不同。
构建社区俚语:哔哩哔哩的一键三连、年轻人的22,223,333等俚语词强化了社区文化,为用户创造了归属感。作为消费者可以沉淀在视频中的社会资本,他们付出的越多,自然会越在意,离开社区也就越难。
社区内容的选择:学习班级代表哔哩哔哩的内容,这提供了类似内容的集合。ACG是相似内容生成的触发点,用户有机会因为社区内容的共鸣而生成相似内容。因为社区选择了“相似内容”,吸引了相似的人,他们互相促进,谈论相似内容的用户像雪球一样增长,内容也正向增长。
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入了社区的定义,分析了西瓜和哔哩哔哩的区别。但是,这都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产品都有自己的背景。体积如此巨大的西瓜,历史包袱更重,绝对的哔哩哔哩既不合理也不现实,更没有必要。而且中国视频的内容更广,想象空间更大,每个人都不需要第二个哔哩哔哩(a站对象)。
这里的讨论可能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西瓜沟通方法。社区需要养西瓜。被交通“催熟”的西瓜,短期内真的很难被社区化。期待西瓜视频的更多答案。
注意:
1)挖西瓜的人会和悟空的问答挖人有一样的结果吗?
因为没有合适的地方插文,而是因为西瓜撬人,我在这里瞎说~
挖西瓜的效果应该远远大于悟空,视频区别和问答内容:
泛知识视频的消费者受众更广,大家都很好奇。
有利于丰富内容,有助于完善内容库,可以作为标杆,吸引更多优质创作者,完善内容来源。
在消费端,有助于提升用户的“审美”。
就像西瓜可能正在进行的节奏一样,在内容来源上逐渐丰富,期待消费端的改变,期待视频“贴吧、论坛”神祗的重新出现,让梗来自西瓜!
2)内容和想法的来源。
003010红色沙发RedCouch。
103010徐律周青。
003010腾讯研究院。
本文最初由@马秋发布,大家都是亲